浅析中西医结合在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中的作用

 中西医结合     |     by 思玛特SMTRU     |      2019-07-15

  摘要:中医认为, 功能性消化不良属“胃脘痛”“痞满”等范畴, 病位在胃, 与脾、肝二脏关系密切, 辨证可分为脾虚气滞证、肝胃不和证、脾胃湿热证、脾胃虚寒证和寒热错杂证等。常用益气健脾、疏肝和胃、清热化湿、辛开苦降等法治疗, 根据个体实际情况选方用药。现代医学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 临床治疗中, 常运用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式, 采用莫沙必利、多潘立酮等胃肠促动力药或奥美拉唑等胃酸抑制剂及其他常规治疗的西药与中药联合治疗。结果表明, 联合治疗有效率高于单纯使用西药治疗, 可提高治疗效果。目前, 临床研究中缺乏对中医辨证分型、中西药的选用及疗效评价的统一标准, 故应规范辨证分型及药物选用、统一临床疗效评价指标。

  关键词:功能性消化不良; 脾虚气滞; 肝胃不和; 中西医结合疗法;

  功能性消化不良 (FD) 是指胃或十二指肠功能紊乱而引起的一系列消化症状, 包括早饱、餐后饱胀不适、上腹痛或上腹部烧灼感等症状, 并且无法用任何器质性、全身性和代谢性疾病解释[1]。由于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清晰, 现代医学对FD的治疗至今仍未取得满意效果, 故针对本病进行有效治疗的研究一直是消化领域的热点问题。近年来的大量临床研究表明, 中西医结合治疗FD疗效好, 复发率低, 现将FD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现状综述如下。

  1 病因病机

  1.1 现代医学对FD的认识

  根据临床特点, FD可分为餐后不适综合征和上腹痛综合征两种亚型[1]。现代医学对FD的发病机制仍不明确, 目前认为其病因及发病机制主要可分为胃肠动力障碍、肠道菌群紊乱、精神心理因素、脑肠轴功能障碍与胃肠激素改变、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炎症相关、内脏高敏感性、特定基因型改变与遗传易感性、早期生活应激等[2]。

  1.2 中医学对FD的认识

  功能性消化不良属于中医学“胃脘痛”“痞满”等范畴。根据《消化不良中医诊疗共识意见 (2009) 》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辨证分型可分为脾虚气滞证、肝胃不和证、脾胃湿热证、脾胃虚寒证和寒热错杂证五种证型[3]。

  2 中西医结合治疗

  2.1 中医辨证结合西药治疗

  1) 疏肝健脾理气方药联合西药:刘兵等[4]选取肝郁脾虚型FD伴焦虑抑郁状态的患者120例, 对照组60例予以莫沙必利胶囊联合黛力新治疗, 治疗组予以逍遥散联合黛力新治疗。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8.3%、71.7% (P<0.05) 。李亚宁等[5]选取92例FD患者, 对照组45例给予莫沙必利治疗, 治疗组47例给予疏肝健脾汤治疗。治疗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3.6%、75.6% (P<0.05) 。潘荣[6]选取92例FD患者, 对照组46例给予莫沙必利治疗, 治疗组给予疏肝解郁胶囊治疗。治疗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5.7%、78.3% (P<0.05) 。顾庆等[7]选取70例FD患者, 对照组给予莫沙必利口服, 治疗组给予气滞胃痛颗粒治疗。治疗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4.29%、77.14% (P<0.05) 。王新民[8]选取106例肝胃不和型FD患者, 对照组54例口服多潘立酮片, 治疗组加服消痞宽胃汤。治疗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0.57%、71.70% (P<0.05) , 证明消痞宽胃汤治疗肝胃不和型FD效果确切。2) 健脾益气方联合西药:聂光荣[9]选取112例脾虚气滞型FD患者, 对照组56例给予促胃肠动力剂、抑酸剂、胃黏膜保护剂、助消化药、根除HP等西医治疗方法等。治疗组给予中药水煎服。治疗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4.64%、62.50% (P<0.05) 。刘喜燕等[10]选取72例脾虚气滞型FD患者, 对照组36例给予吗丁啉治疗, 治疗组给予香砂六君子汤治疗, 治疗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4.44%、72.22% (P<0.05) 。余江平[11]选取80例老年人FD患者, 对照组40例给予莫沙必利药物治疗, 治疗组给予香砂六君子汤治疗。治疗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5.0%、70.0% (P<0.05) , 复发率分别为15.0%、27.5% (P<0.05) 。证明香砂六君子汤配合莫沙必利能有效减少FD复发率, 提升治疗有效率。刘学强[12]选取120例住院患者, 60例对照组给予雷尼替丁、西沙必利治疗, 治疗组加用健脾和胃汤。治疗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6.67%、86.67% (P<0.05) 。3) 清热化湿方联合西药:王碧泉[13]选取100例脾胃湿热型FD患者, 对照组50例给予奥美拉唑联合莫沙必利治疗, 治疗组给予中药连朴饮加减方配合针刺治疗, 治疗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4.0%、66.0% (P<0.05) , 复发率分别为6.0%、24.0%。证明中药连朴饮加减方配合针刺治疗脾胃湿热型消化不良的效果好, 复发率低。夏明伟等[14]选取93例FD患者, 对照组46例给予莫沙必利片口服, 治疗组给予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治疗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5.7%、76.1% (P<0.05) 。杨敏等[15]选取130例FD患者, 对照组65例给予多潘立酮、双歧杆菌三联胶囊口服治疗, 治疗组加用四君子合藿朴夏苓汤加减治疗。治疗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3.85%、80.00% (P<0.05) 。4) 中医辨证对症选药联合西药:胡玉芬[16]选取58例FD患者, 对照组30例给予多潘立酮和泮托拉唑口服, 治疗组加用中医辨证治疗:脾胃虚弱者采用六君子汤加味方治疗;肝郁气滞者采用四逆散加味方治疗;寒邪内侵者采用香苏散加味方治疗;饮食积滞者采用和胃降逆方治疗。治疗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3.3%、75.00% (P<0.05) 。陈锴等[17]选取100例FD合并负性情绪患者, 对照组50例采用多潘立酮治疗, 治疗组采用中医辨证论治:肝胃气滞证服用柴胡疏肝散;脾虚气滞证服用六君子汤合香砂积术丸;脾胃湿热证服用连朴饮。治疗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4.0%、70.0% (P<0.05) 。

  2.2 自拟方联合西药治疗

  朱腾西[18]选取90例FD患者, 对照组47例给予莫沙必利联合西咪替丁治疗, 治疗组43例加用自拟健脾疏肝汤 (柴胡12 g, 甘草6 g, 茯苓12 g, 香附12 g, 白芍15 g, 枳实12 g, 厚朴12 g, 焦山楂12 g, 白术12 g, 陈皮12 g, 莱菔子12 g) 加减治疗。治疗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3.02%、72.34%, (P<0.05) 。陈欲章[19]选取100例FD患者, 对照组50例给予多潘立酮片治疗, 治疗组则采用自拟中药方 (山药30 g, 茯苓30 g, 党参20 g, 炒枳壳15 g, 白芍15 g, 生山楂10 g, 柴胡9 g, 陈皮6 g) 加减治疗, 治疗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6%、88% (P<0.05) 。郭学文[20]选取112例FD患者, 对照组56例给予多潘立酮片、奥美拉唑肠溶片治疗, 治疗组加用自拟清心消痞方加减。治疗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4.64%、75.00% (P<0.05) 。

  3结语

  FD在临床中较为常见, 而且容易长期、反复发作。西药治疗效果有限, 有些西药存在严重的不良反应限制了其应用。大量临床实践研究表明, 中西医结合治疗FD明显优于单纯用西药治疗, 可以明显降低西药引起的不良反应, 而且不易复发。故临床上中西医结合治疗FD值得大力推广。但是我国的临床试验大部分还存在一些问题:1) 研究样本量小, 代表性差, 未采用正确的随机分组方法。2) 对于中医辨证分型及中西药的选用没有统一的标准, 疗效评价指标多样, 疗效评价标准缺乏统一, 对于FD复发率的随访相关研究较少。

  针对目前研究现状, 应将辨证分型及治疗药物选用规范化, 制定统一临床疗效评价指标;从病证结合的角度, 开展大样本、多中心、随机临床试验研究, 深入探讨中医药对于FD治疗的作用机制, 为临床实践提供理论参考。

  参考文献
  [1]葛均波, 徐永健.中医内科学[M].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3:398-399.
  [2]张声生, 李乾构, 汪红兵.消化不良中医诊疗共识意见 (2009) [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0, 25 (5) :533-537.
  [3]汪龙德, 毛兰芳, 杜晓娟, 等.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相关研究进展[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17, 25 (1) :84-90.
  [4]刘兵, 谢芳芳.中西医结合治疗肝郁脾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伴焦虑抑郁60例[J].浙江中医杂志, 2017, 52 (6) :458.
  [5]李亚宁, 彭书涛.疏肝健脾汤联合莫沙比利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胃动力的影响[J].陕西中医, 2017, 38 (4) :473-474.
  [6]潘荣.莫沙必利联合舒肝解郁胶囊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临床疗效[J].中国药物经济学, 2017, 12 (2) :63-66.
  [7]顾庆, 王云峰, 赵坚敏.气滞胃痛颗粒联合莫沙必利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观察[J].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5, 17 (4) :63-65.
  [8]王新民.消痞宽胃汤联合西药治疗肝胃不和型功能性消化不良53例[J].中医研究, 2016, 29 (9) :18-20.

【来源:思玛特SMTRU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信息传播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思玛特SMTRU的观点,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请与我们接洽。本文来源地址:http://www.smtru.com/zxyjh/0G52MM2019.html


上一篇:慢性荨麻疹中西医结合的内外疗法
下一篇:唯物辩证法视域下的看中西医结合作用探讨


相关论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