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新西北月刊》与抗战期间的西北开发

 近现代史     |     by 思玛特SMTRU     |      2018-08-16
  《新西北月刊》是抗战时期在兰州创办的期刊,其宗旨是为抗战建国宣传西北开发,研究西北问题。该刊坚持笃实的办刊作风,以民生与历史文化为西北开发的根本问题,注重高深研究与深入实际的调查,与抗战期间其它宣传开发西北的刊物相比,显得别具一格。《新西北月刊》对西北开发、抗战建国起到了积极的宣传作用;其基于西北开发而对西北历史与现状的考察与研究,不仅对当时及以后的西北建设有一定的启示与参考价值,且为当时不绝如缕的西北史地之学一线生机的延续勉尽了一份力量。抗战期间西北开发的呼声与实践已成为历史,但《新西北月刊》对西北问题的认识与做法却不无资鉴意义。
  一、创刊缘起与宗旨
  抗战军兴以来,随着上海、南京、武汉、广州等城市的相继失守,中国东南半壁江山陷落,西北在抗战建国中的地位、作用与意义日益突显,国人开发西北的呼声再度兴起。①当时的一些有志之士深感“今后西北建设事业,不仅为国家百年兴衰大计之所关,亦且为目前民运之所托”,兴念及此,“爰发起新西北社之组织,从事于西北抗战建国问题之研究”。1939年1月新西北社在兰州正式创立。
  新西北社创立的目的是“在发展西北文化,指导民众思想,研究西北社会政治民情,编拟刊物、丛书、计划、方案,期以贡献于政府抗战建设事业”。新西北社成立以后,预计将来事业分二步进行:“第一步当发行刊物,编拟丛书,组织考察团体,提供各项有关西北抗战建设事业之具体意见与实际方案。第二步,当视财力能力之所及,依次倡办或代办文化机关与社会服务事业,如设立补习学校、函授学校、职业指导所、西北导游会、西北乡村实验区、西北博览会、边疆文化馆以及其它文化生产事业”。新西北社在创立的同时即创办《新西北月刊》,作为其第一步事业中最先发起的一部分。
  从其办刊宗旨及所刊载的文章来看,《新西北月刊》以民生及历史文化为问题的根本。《新西北月刊》提出的办刊宗旨是研究与解决西北的根本问题。该刊认为西北的根本问题为生产与教育的问题,并将此一根本问题分析为四个中心问题。作为该刊代发刊词的《今日之西北问题》一文指出:“论西北问题之根本解决,西北社会之基础建设,则不能不归结到生产和教育的问题,也就是如何提高文化生活水准的问题。此一问题不解决,抗战便无意义,抗战胜利亦将落空。”这一根本问题实为四个中心问题。一是解决老百姓的基本生活问题。老百姓没饭吃,无衣穿,土窟窑门,成了当时西北人民接受外来文化的禁锢,在必需生活条件上无办法的社会是最难处理的社会,西北人民其时遭逢的恶运,正是如此。二是妥善处理西北的民族文化、宗教信仰问题。西北民族成分复杂,各民族的文化、宗教信仰差异较大,相互结合不易,这一难关不打破,西北将远是问题。三是养成科学的精神。现代国家的构成,简单地说,就是国民一般科学精神之建立。西北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固有文化美德可风,但因交通阻塞,与外方接触的机会少,地方风俗固闭,保守性强,因此科学精神的养成要多费工夫。四是先确立一个思想的指标作为行动的准则。根据历史的见地,支配着一个时代的是发轫于此时代降临前的“思想”。……中国当前正值抗战建国,正负着一种对于祖国与世界创业的使命,如不先确立一个思想的指标作为行动的准则,则抗战建国事业,将无前途。西北环境如此,更需要努力。
  在这一办刊主旨之下,《新西北月刊》主要刊发以下文章:1)国内外时事评述。2)抗战建国之理论、政策、计划、方案等论著。3)有关西北之历史、疆域、种族、民俗、社会调查、经济考察等专门著述。4)开发西北意见,以及各项可供研究的资料。5)西北各省县有价值的地方通讯、旅行杂记等。6)战地通讯及沦陷区域等消息。7)敌情、伪组织、汉奸活动写实文字。8)各学校、军校、调练班、学生活动等。9)抗战军事分析、观察(以不妨碍军事秘密为原则)。10)名人或抗战将领士兵难民之访问记。11)国际论文与译作。12)文艺漫画(以描写西北边塞生活与鼓舞抗战情绪者为宜)。
  二、宣传西北开发
  《新西北月刊》创刊以后,十分重视对西北开发对抗战建国作用与意义的宣传,发表一系列文章,着力宣传西北有广大的土地,丰富的资源,是民族的发祥地,邦国的生命线,非开发无以抗战,非建设无从建国。其中《新西北建设与抗战前途》一文颇具代表性。
  《新西北建设与抗战前途》主要从国防、经济、军事、政治等几个方面宣传西北在抗战建国中的重要性:以国防言,西北一带,关山险峻,可攻可守,不但是国防屏障,而且是国际路线的必经之地。目前陕西处国防最前线,甘新为通苏孔道,据有西北,退可成为独立作战区,用以维持国际路线,进可随时经晋绥而附敌人之背,一鼓而下平津,故有西南而无西北,必无以言进取,如谓西南为邦国之生命线,则西北更当为决定民族生命存续之据点;以经济言,西北各省有肥沃的平原,丰富的矿山与广漠的草原,农牧矿藏之富,并不亚于西南。在全国精华所在沿海及长江下游已为敌人所占领的情况下,开发矿产,建设新西北,实为当前迫切的要图;以军事言,西北形势殊形险要,左可以出宁夏,以扼蒙绥。右可以通成都,联接西南,以取得整个抗战阵线的连接。政府一面宜利用天然形势,在黄河一带建筑坚固国防工事,一面宜编练补充西北原有部队,动员西北强悍的民众,充实自卫力量,使之成为抗日的劲军;以政治言,西北种族复杂,难免发生摩擦。尤以回汉杂居,更当妥善处理。政府处理回汉事务及政治设施,若能大公无私,使汉回两族能团结一致,抵御外侮,则回民可成为抗战初期中的生力军;以人才培养言,近年来,一般人虽提倡垦殖西北,但真能去西北从事建设者,寥若晨星。际此抗战期中,后方人口无限增加,生活程度突飞猛进,政府应有计划将后方颠沛游离、痛苦万分的难民,输送往西北,并施以严格训练,成为有组织的力量,如此不但西北荒地得以开辟,西北边防也可得巩固。
  对西北的开发,《新西北月刊》对青年寄予无限希望,积极鼓励全国的青年前往西北,参与开发西北与抗战建国。《新西北月刊》载文指出,负有复兴民族使命的青年,值此前方战局紧张的时候,不应徘徊都市,断送宝贵的生命,使国家与社会蒙受极大损失,而应当义不容辞,前往边疆去尤其是西北从事各方面的建设运动。近年来提倡移民殖边的人虽不少,但事实上内地的人民,即使遭遇着灾难也不肯来西北的角落头去找出路,这种心理其实是完全错误的。西北的发展,将来非但国防经济赖以稳固,而且抗战的命脉亦唯西北是赖。作者提出可从四个方面鼓励青年前往西北:1)指导青年研究西北。政府当积极指导青年研究西北问题,组织团体来西北实地考察调查。用各种巧妙的办法宣传方法,提起青年研究西北的兴趣。2)积极推行连贯教育。各级学校的课程及教材应尽量吸收关于西北的各种问题,如矿产、地质、生物、交通等,更宜分门别类,作详细的研究。在民众教育方面,多制作有关西北的电影和幻灯,将西北数省人情风俗,予民众一个深刻的印象,使一般人认识西北的重要,了解西北的概况,藉以增进来西北的兴趣。其次,政府对于边疆的子弟,更应特别优待。施以现代教育,务要各族不分界限,在一个主义一个信仰一个领袖之下,共同担负复兴民族的责任。3)资助青年开发西北。目前,有许多富有科学头脑的爱国青年,都因了经济的阻挠,家庭的牵制,不能来西北从事生产事业,政府以后应设法优待这些欲来而不能行的青年,鼓励他们来西北的勇气,一方面予以生活上的补助,更应予以精神上的优待和奖励。4)迅速建设西北交通。目前有许多青年以关山阻隔、交通不便,以致望而却步。所以政府应迅速建设主要的交通干线。作者呼吁,抗战已到了最严重的阶段,全国优秀的知识分子与革命青年,决不可再漠视边疆的重要性,尤其是西北的开发,更有赖都市内数千万青年的努力,才能开出民族的生路,才能达到抗战必胜建国必成的目的,盼望全国的青年们踊跃到西北来。
  对于处于边陲的西北青年,《新西北月刊》也寄予厚望。《新西北月刊》认为:“西北青年虽居此重要地位,但亦有其特殊的苦闷。此间物质困苦,人事复杂。历史演成的结果,不求甚解则罢;一求甚解,自必极其烦闷。青年生性敏感好奇,岂容一世糊涂,长此放任。且建立任何大小的事业,往往唱独脚戏,演十八扯,条件既不具备,人才更形寥落,循至个人出路,国家前途,均有事倍功半之苦。即言自身的修养,以交通阻滞,书报难得,文化接触非易,良师益友,请教无从,其令人深感寂寞者又何如!”为提高西北青年的文化素养,丰富西北青年的文化生活,帮助西北青年成才,《新西北月刊》决定“特为西北青年开辟一耕耘的园地,举凡(一)读书指导(二)人物传记(三)书评(四)西北青年的生活通讯(五)西北各地自然风光与民情风俗的记载等,均所欢迎。”
  三、为西北开发提供建议、方案
  《新西北月刊》刊载了大量文章,从整体及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等各个方面,为西北开发提供各建议与方案。其中对西北开发的一些认识、建议、措施与方案,对当时及以后的西北开发不无启示意义与参考价值。
  《开发西北与抗战建国》一文认为,西北开发有四个首要问题须行解决。一为消除民族隔阂。西北民族,汉回杂处,启发民智,消除西北各民族间的种族隔阂,使西北各民族能认识国运的危机,时代的使命,奋起努力,共挽狂澜。二为厉行禁烟。鸦片流毒,西北最深,往昔军阀藉筹饷糈,奸商藉以营私利,以致罂粟遍野,积重难返,因此必须厉行禁烟,以振刷抗战精神与强健国民体质。三为发展西北交通,完成必要的公路网。国家交通不便,则政治、经济、文化均无从设施。西北交通,向称闭塞,现为财力所限,欲于咄然间在西北建筑多数铁道,殆不可能,但完成必要的公路网,实非难事,因此必须发展交通。四为在西北安插难民,使之开辟荒地,从事耕种,以增加生产。
  《正确认识西北经济建设问题》一文认为,从大的原则上来讲西北经济建设有含国防经济性质、国族经济性质、国民经济性质以及国际经济性质。而实行的节目,可以分为以下几点:1)振兴水利。西北垦荒业农非水不可。西北并非无水资源可用,历史上其凿渠灌田的工程,自秦汉以来,历唐宋元明清,代有增修。今宜承先启后,继续振兴。2)兼施林牧。西北森林等自然资源破坏重重,急宜保护天然林,培植新造林;塞外草原,是优良的牧场。而其他高原山地,亦多宜林宜牧。林牧业有时成为农垦副业,但在西北可独立经营,而土地利用也应有合理的分配,切忌以农垦妨害林牧,交蒙其害。3)树立工业。西北资源可供工业利用者甚多,须由国家力量调查开采提炼,以树立工业基础。此外,还应加强管理商业,发展交通,改革行政,统筹资金,培植人才,奖励科学。
  《从事西北文化工作的地域性与全国性》一文认为,从事西北文化工作者必须了解当地的个性(异点),即其特殊性,才能寻求对策,因地制宜,做到恰到好处。同时,还必须了解中国文化的共性(通点),即其一般性,协个性于共性,化异点于共点,作更进一步的配合工作,成为高一层次的灿烂文化。这了解与配合两点,一方面照顾到地域性,一方面呼应到全国性,也就是在西北的文化工作者该担负起来的双重使命。并列举到西北展开文化工作所会碰到的困难:1)语言文字的差异;2)印刷纸张的困难;3)接触传播的阻隔;4)从事人员的稀少。作者并没列举解决的办法,还是提供解决的基本态度:想解决这些困难,不能枝枝节节的零碎应付,必须大刀阔斧的整个安排。
  《从事西北文化工作的地域性与全国性》一文认为,西北文化工作者怎样使西北人士自己认识自己,认识全国,去其自大固执之性?西北人士未必了解西北,原因不在地域性的关系,却在不能用较大、较远的观照法。西北文化工作者怎样使全国人士认识西北,认识自己,去其荒谬误解之见?全国人士往往对西北有一种错觉,不是把西北说得天花乱坠,就是把西北说得一钱不值。这些完全是要不得的。因此在西北须成立一巡回教育团体,有较大的组织,用较多的工具,把新的科学知识,全国各地的实际情形,传播到西北各乡村去,经常一面授,一面受。同时盼望全国人士多到西北来考察,少用以耳代目,以文抄代实况,贩来贩去,在少数过时的西北论文上绕圈子。至于西北文化工作者,自然要尽导游的责任,用文字照片实物等把西北介绍到西南去,到全国去。这样从事西北文化工作者,必须修养到用研究的精神,批判的态度,能立,能破,进得去,站得开,然后才能把西北文化工作的地域性与全国性发挥的淋漓尽致,而了解、展开、比较、沟通等项工作,完成得功德圆满。
  四、对西北历史、现状的深入研究与考察
  《新西北月刊》非常重视对西北经济、政治、文化、民族、宗教的历史及现状的深入考察与研究,除刊载大量有关这方面的文章外,还刊发“西北政治专号”“西北文化专号”“西北史地号”“西北农林畜专号”“西北教育专号”“拉卜楞寺特辑”等专门研究西北历史与现状的专辑。特别是其刊行“西北史地专号”,阐发与宣扬“西北史地之学”,为西北史地学的发展作出贡献。
  在第1卷第5、6期合刊,《新西北月刊》刊发“西北经济建设专号”。其征文启示云:“凡有关于西北地质、地理、产业、交通、工商、农业、畜牧、垦殖、金融、财政等各项建设问题,均可加以讨论,如能依据实际资料,拟订具体计划与推行方案,更所欢迎。”这一辑专号所发的文章均是对西北省县的经济调查与经济发展计划、展望。如《甘肃农村合作事业之过去、现在与将来》《礼县、西和县之农村经济实况》《陇南手工纺织业推广计划》《陇南县经济调查志略》《新疆省矿产志略》《青海省输出入货物价值估计》等。第2卷第1、2期合刊,《新西北月刊》又刊行“西北文化专号”。“凡关于西北历史之发展,疆域之沿革,宗教之传播,种族之关系,语言文字民俗之研究,学术思想美术之阐述,以及今后文化教育新闻事业,应如何改进诸问题,旨在讨论之列。”于式玉、李安宅、慕寿堂、梅贻宝等著名学者与社会人士均在上面发表文章。此外,《新西北月刊》还拟于第3卷第1期刊行西北政治专号,“俾西北政治首长暨各界领袖得宣布其大政方针与行政经验;而西北一般人民暨行政专家,亦得提供其具体意见与切身痛苦。相与探讨观摩,以作采择改进之资”。但由于交通、印刷、人事等诸种困难,“西北政治专号”的正式刊行是在第4卷第2、3期合刊。这一期的“西北政治专号”,共刊发有关西北政治的文章20余篇。这些文章“论其范围,凡陕、甘、青、宁、新、绥、蒙各省区之施政情形,可谓大体概括无遗;论其内容则多系西北各省实际政治负责人本其行政经验发为文章,或宣布其大政方针与民更始,故其重要性自非等闲可比。次亦系对西北政治、地理、民族之含有特殊性者,如海南要区——玉树,河曲改为特区拟议及川甘数县边民分布概况等篇,而均为作者从亲历与研究之中得来,是尤其值得向读者介绍的作品”。此外,因“感于拉卜楞寺(今已改称夏河县)一地随抗战之发展,国人之西迁,已成边疆问题中最引人注意的领域之一”,《新西北月刊》又拟于第五卷第1期发行“拉卜楞寺特辑”,以供关心边事者之参考。当时“计特约稿件已收到李安宅先生之《拉卜楞寺之概况》《拉卜楞公开大会》;于式玉先生之《漫谈‘番例与番规’》,《拉卜楞寺藏民妇女之梳发》;张丁阳先生之《拉卜楞设治记》;葛赤峰先生之《拉卜楞民族史话》等篇”。尚在撰述中者有高涵义、赵龙文、刘景纯、张家珏、徐寅初诸先生关于拉卜楞寺政治、经济、社会、印象等篇。由于认为“西北问题,经纬万端,解决一道,首重致富,诸如交通之改进,水利之兴修,农牧之改良,矿藏之开发,工业之建设,皆为发展西北经济必由之路,而现代科学之应用,又为解决问题之契机所在”,《新西北月刊》又于第6卷第1、2、3期合刊出版了“西北农林畜专号第一辑。”②《新西北月刊》还于第7卷第7、8合刊出版了“西北教育专号”的专辑。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新西北月刊》还刊出了“西北史地专号”,致力于西北史地之学的研究与阐发。对于“西北史地专号”刊发的缘起,《新西北月刊》在征文启事中做了说明:“‘西北为中国发祥地’一语,吾人耳之熟矣。但欲为精深之体会,愈感而弥切者,则有待居停于西北之学者之专家运用如炬之眼,振迅之笔,出其迹象,悟其博大而后可。盖以西北之历史与地理言,要北确有其艰难独到之处,古人以‘堂奥自固,枢机在握’二语形容西北……现本社懔于鉴古知今与夫继往开来之义,亟愿就绵薄所及,将有关西北数省(陕、甘、青、宁、绥、新、蒙、藏)如民族、文化、宗教、河山、关塞、自然等等之历史地理,为一综合而有条理之叙述,冀在国家多难之秋,求有以贡献于社会。”
  《新西北月刊》第5卷第4、5、6期合刊,刊发“西北史地专号第一辑”;第6卷第4、5、6期合刊发“西北史地专号第二辑”;第七卷第2、3期合刊刊发“西北史地专号第三辑。”在“西北史地专号第一辑”中,编者专门撰文《西北史地之学》阐发与宣扬西北史地之学。在该文中,作者指出,十九世纪以来,西方的一些探险家与考古家来到中国的西北发掘与盗运中国的文物。西北文物为人盗窃,也正是西北史地之学获得独立以见重于世的根本动力。斯坦因、斯文赫定、安德鲁等人在西北史地之学的领域里坚苦奋发,所获亦巨,是当时这一领域里最有成绩的西方学者,可为今后努力的示范。虽然,外国人能根据中国古籍如《史记·大宛列传》《汉书·西域传》、玄奘的《大唐西域记》、法显的《佛国记》等作向导,而对我国西北边关的山脉、地质、气象、物产、民族、古迹、风俗等等考察之详尽,创获之优异与夫范围之广博,容非国人所能及,然国人亦非不能自立。洪钧、屠寄、柯劭忞、张星烺、何秋涛、李光庭、徐松、王树枏、邹代钧等人有关西北史地的著作,都是搜罗丰富、考证精详,允称一时之选的作品。是以今后如欲发扬西北史地之学,端在继伍上述中外学者的探险与好古精神,拮其华采,溶为我有,以光大此趣味浓厚、关系重大之新学术,至发掘古物之印证与保护工作,则当由国人自负其责,不容再有外人越俎代庖,乘时盗取的机会,则于究心西北问题以贡献于世界之意义与目的,方算有了归宿。目前中国万事万物,都在危疑震撼中求自立,在纷纭繁变中求清醒,故西北史地之学自亦不能例外,横越沙漠与读破万卷书的学术工作,正不下于长期抗战事业的险恶与艰巨。也只有抗战胜利之日,才是西北史地之学走上发扬光大途程的一天。
  除专辑中的文章外,《新西北月刊》还刊载了大量有关西北历史与现状研究和调查的文章。其中有些来自社会知名人士如朱绍良、梅贻宝等,有些来自国内及西北当地的一些著名学者如常任侠、向达、李安宅、于式玉、慕寿堂、张维等。这些文章或为作者在西北的亲历与实际调研,或为当时西北各省实际政治负责人根据其多年的行政经验所撰而成,或为学者经年的学术研究成果,其内容涉及西北的历史发展、疆域沿革、宗教传播、种族关系、语言文字、民情风俗以及现实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等。其中一些文章对西北开发不无启示与参考价值,一些文章对西北历史文化的研究也颇具深度,有较强的学术价值。
  五、结语
  在历史上,开发西北的呼声与实践因时而动,内容与时俱进,时过境迁之后,其各自所具的意义与价值也自会得以呈现与体认。为宣传西北开发,研究西北问题而创办的《新西北月刊》,虽然办刊时间不长,所刊文章数量有限,但也有其自身的意义与价值。
  《新西北月刊》在抗战期间对西北开发进行了积极宣传。抗战期间,西北地区的报纸“质的方面,固然贫乏,量的方面,尤属不够。兰州有报纸两种,宁夏、西宁、迪化有报纸各一种,除此五种之外,欲求其较著者,则推武威一种。其余各县的地方版小报,从它们的意义和规模说,自难相提并论”。据估计,上述五种报纸的发行数,“最高者恐尚不满二千五百份”。在当时西北报业尚很不发达的情况下,《新西北月刊》对西北开发的宣传实属难能可贵。
  《新西北月刊》所刊载的一些文章对西北历史、现状的认识对当时及以后的西北开发与建设不无启示与参考价值。如朱绍良基于其多年在西北的行政实践与经验,对甘肃政治所形成的见解即不失为一种知往鉴来的认识:“惟政治之推行,非可旦暮之间一跃而进,必须顾及环境,排除障碍,然后按既定之步骤,循一贯之方针,逐步进展,乃能收其实效,矧以甘省政治,过去曾为军阀官僚所把持,处积习相沿之后,承变乱敝瘵之余,交通不便,人才缺乏,倘率尔更张,贸然变革,民力不足以负担,反因而受困,善政扰民,不可不慎,要当一方培养民力,一方改进民治,庶几纲举目张,事功乃见。”
  《新西北月刊》所取得的这些成就,除了与其注重民生与历史文化的办刊宗旨密不可分外,还与其笃实的办刊作风息息相关。《新西北月刊》在创刊之初即表示坚持笃实的办刊作风:“同人等兴念及此,爰发起新西北社之组织,从事于西北抗战建设事业问题之研究,以苦学与力行精神,相励勉,凡有一言一事之举,务求出于真信,矢以忠诚,不事夸诞,不尚空谈。”此后,《新西北月刊》编者又对这种笃实的作风作了详细的阐述,认为其根源于西北,也最为西北所需要,并深愿这种作风在国难当头的时境下得以发扬:“在这种矛盾状态下,要求统一,必得提倡笃实正确的作风。你要粗细并作,动静兼干,有决心,困知勉行,循序渐进,在岁月的流逝中,一步留下一个脚印。你要用最简单的方法,来完成精细深邃的研究;最自然的步骤来达成登堂入室的工作。铁要千锤百炼,才能发新硎,树要盘根错节,才能植深根,那末西北学术的钻研,事功的建树,上穷碧苍,下究万物,卓然自立,蔚为大观,更需要求知锐,信道笃,穷年毕寿,锲而不舍,才能做到确乎不可拨,凛乎不可干的地步。……看这里有筚路蓝缕开启山林的先辈典型在,那就是关学。自张横渠以来,王二原、吕泾野、冯少墟、李二曲等,代有传人,流风不绝,他们忠信沉毅的质地,明达英伟的器识,力破天荒,默维人纪。其根源产自西北,也为西北最为需要,方今国步日艰,大难未已,深愿这样一缕笃实正确的精魂,磨励鼓荡,呼之欲出呀。”
 
【来源:思玛特SMTRU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信息传播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思玛特SMTRU的观点,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请与我们接洽。本文来源地址:http://www.smtru.com/jxds/0Q623062018.html


上一篇:探讨“七七”纪念与抗战时期的政治动员
下一篇:研究形势与策略:毛泽东提前放弃新民主主义社会道路原因


相关论文推荐:

研究形势与策略:毛泽东提前放弃新民主主义社会道路原因 探讨“七七”纪念与抗战时期的政治动员
探究抗战期间私立中法大学的西迁之路及历史意义 探究近代河南教育界索薪运动及教育经费独立
浅谈攀枝花三线建设史料的搜集及其意义 浅谈明确“十四年抗战”是对历史更好的铭记
简析载沣军事集权论略 简析抗战文献国际合作开发的基本模式
关于抗战时期大后方的支教活动——基于战区中小学教师服务团发展的分析